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中共商洛市商南县纪律检查委员会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廉洁文化 > 正文

临财不苟取 为官须廉洁

作者:殷金娥    发布于:2020-07-13 08:24:19    来源:县幼儿园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

家训:临财莫过乎让。

出处:三国曹魏及西晋·王祥《训子孙遗令》

译文:面对财富,没有比谦让更高尚的了。

品读:王祥,字休徵琅琊临沂(今山东省临沂市),为琅琊王氏,三国曹魏及西晋时臣,为二十四孝之一“卧冰求鲤”的主人翁,有“孝圣”之称。王祥于东汉末隐居二十年,在曹魏,先后任县令、大司农、司空、太尉等职,封爵睢陵侯。西晋建立,拜太保,进封睢陵公。王祥临终时,留下五条家训:“夫言行可覆,信之至也;推美引过,德之至也;扬名显亲,孝之至也;兄弟怡怡,宗族欣欣,悌之至也;临财莫过乎让,此五者,立身之本”(《晋书•卷三十三•列传第三》有文《训子孙遗令》),为琅琊王氏家族立下家训。

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,鼎盛于魏晋时期,是中国中古时期的名门望族,素有“华夏首望”之誉称。《二十四史》中记载,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,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35个宰相、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。《二十四史》中有3部历史列传居首者为琅琊王氏,其中王祥为《晋书》列传首卷。琅琊王氏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古时期的名门望族,归根结底是良好的家训能够代代相承。

“临财莫过乎让”,体现了琅琊王氏不以财富为人生追求的目标,严格要求族人,在财富面前做到谦虚谦让,时刻保持廉洁品性。纵观王祥出仕后的行为,一直布衣食,非己之财,虽赐不取,以致不蓄余财,“家无宅宇”。王祥家训对其子孙产生了重大影响,琅琊王氏出现了一批清廉人物:西晋大臣王衍“未尝谋货利之事”东晋宰相王导,“简素寡欲,仓无储谷,衣不重帛”;东晋书圣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期间,清廉秉政,兴利便民,遇“东土饥荒,辄开仓赈贷”;南朝宋宰相王弘“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,薨亡之后,家无余业”,为政“省赋简役,百姓安之”。

琅琊王氏“临财避让”的优良传统,在朝野享有盛誉正因为琅琊王氏家族具有轻财重义、俭朴持家、廉洁从政的优良传统,才使朝政坛上的琅琊王氏虽然要职,也不为财物所累,不改清廉俭朴的生活永葆进取奋斗的朝气,较好地履行了所任官职。特别是琅琊王氏在东晋南北朝的政坛上,廉洁勤政,政绩卓著,对当时的政治改革、社会进步,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千百年后,我们重读王氏家训,“临财莫过乎让”仍具有时代意义。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,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官发财两条道,当官就不要发财,发财就不要当官“临财莫过乎让”是建立在“临财不苟取”基础之上的,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相一致的,是与习近平对党员干部告诫相一致的。始终坚持“政治上跟党走,经济上不伸手”,奉行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的为官法则,一心为人民谋利,为民众造福,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必然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爱戴。临财苟取是与党的宗旨格格不入的。临财苟取者从来都不得善终,财迷心窍者到头来都只能自咽“苦果”,党员干部既要当官又要发财,其结局往往是官财两空。

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,其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,只能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情为民所系、权为民所用、利为民所谋,始终不越“做官莫求发财,发财别来做官”的红线,多对照党纪党规查找不足,多参照古圣先贤检视自身,坚持清白做人、干净做事、坦荡为官,临财不苟取,过好金钱关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色。(作者:殷金娥)


浏览 (342) | 发布人:
将本文加入收藏夹